初夏的六盘山区,晚上八点天已经黑。从宁夏自治区隆德县城出发,驱车二十多分钟,神林乡辛坪村到了。车开进了一个建有很多平房和一个敞亮大院的院子里。远远看到平房里的灯亮着。听到车声,一位外表憨厚的老乡出来迎接我们。这里是隆德县康普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迎接我们的是合作社监事长樊耀山。谈起中药材种植,62岁的他似乎有很多话。
樊耀山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上世纪六十年代,父辈们就在自家自留地里种植中药材了。作为退伍军人的他,2008年之前,已开始走上了收购、贩卖中药材的路。他流转了许多村民们的土地种植中药材,主要种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为主。这在当时,令许多村民感到吃惊甚至不能接受。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乡亲们还是习惯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收入不高,但觉得地里种上庄稼,心里才能踏实。樊耀山却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想通过土里刨“金”。
在他看来,不试着种药材,怎能知道好坏?何况政府当年一亩药材补贴300元,这更增添了他的信心。当年,他种了100多亩中药材,平均每亩纯收入达600元。而当时种植马铃薯等作物的收入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他决心沿着这条路上走下去。“即使政府不补贴,我也要继续种下去。”就这样,他一种就是十多年。他说,种植中药材需要看行情,行情好的时候每亩地的纯收入可达三、四千元,不好的时候也有个五、六百元。2012年行情好,他种的100多亩中药材收入就达到二、三十万元。这些年,国家扶持药材种植的政策始终没有变,他也越来越有信心将这项产业发展壮大,成立了合作社,还注册了公司,吸纳了村里不少种植户。
现在他们合作社的中药材除了销售到甘肃的一些药材市场外,主要还供给隆德县本地的几家药企。每家药厂对药材的有效含量标准不同,但从他们合作社出去的药材基本能满足相关需求。今年初,中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作用,又给当地中药材市场注入了新动力。黄芪等中药材市场价格高,需求量也大。樊耀山打算今年把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合作社也吸引了十几户农民种植黄芪。因为加入合作社,他们不用操心销售问题,只管一门心思种好药材就行。合作社里每年给他们提供种苗、肥料等,“兜底”药材收购。
老樊说,中药材种植面积越大,成本越高。投资大也成为限制合作社发展的一大原因。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扶持让农民们看到了前景。前段时间,樊耀山还通过县农村信用社申请了100万元贷款,从提交申请到贷款下来,前后不到一个月。现在,老樊的儿子樊鹏强接任合作社理事长。看得出来,老樊仍退而不休,对种植中药材的很多想法正在实现。
黄芪种植户樊耀山的“致富经”
合作社成员、50多岁的王旭庄也赶来和我们唠唠种植中药材的心得。他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现在家里的11亩地,有9亩种植中药材。在他看来,种植中药材效益确实比种小麦、土豆要好得多,现在已成为他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合作社保底价,我可以大胆地种。”王旭庄说。种植中药材,自己又不愁销路,收入相对稳定。家里的两个正在上大学孩子的花销都是靠种植中药材收入保障的。
离开合作社时已到半夜时分。周围的村庄早已沉寂一片,只有合作社的灯还亮着。借着月光和灯光,依稀可见厂房上的“扶贫车间”几个大字很醒目。可以想见,这院子里曾有多少乡里乡亲边说笑、边忙碌的场景。他们也像樊耀山一样,对美好生活的希冀随着这六盘山下的药香正越飘越远……
(文章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