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刘丽芬向今年两会再次提交关于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开展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的建议,就是为了不让东北水泥的今天,成为全国水泥行业的明天。通过试点拿出方案和配套政策,先行先试,为全国水泥行业提供经验和借鉴。”泛东北水泥去产能领导小组秘书长、吉林省建材协会秘书长于本良表示。
泛东北再次成为全国水泥行业效益洼地
于本良介绍,2019年东北三省和蒙东四个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以下简称泛东北)水泥行业运行情况非常不理想,再次成为全国水泥行业效益洼地,企业损失巨大。
2019年泛东北水泥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全年完成水泥销量9944万吨,同比增长16%。平均价格298元,同比下降32元。全行业亏损57亿元,进入五连亏。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问题是行业秩序混乱,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0元,仅此一项就减少收入120亿元。
其次,当地错峰生产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处罚手段,造成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执行错峰生产,不履行减排义务。据于本良透露,2019年,当地冬季错峰生产整体推后45天,主要是个别大企业带头不执行错峰生产,而且没有兑现晚停晚开的承诺,在2020年又提前开窑,使得泛东北熟料库存达到621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造成水泥价格继续下行。据测算,到4月份,水泥平均价格同比又下降了32元,经营形势更加严峻。
与此同时,平台建设全面退坡。泛东北地区根据国办发(2016)34号文件要求,共成立了18个产能整合平台,在去产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际却事与愿违。于本良告诉记者,成立去产能整合平台是水泥去产能不可替代的操作方式,但却受到了反垄断调查,造成产能整合平台无法运行,在2019年基本已失去了作用,行业又进入无序、无利的经营状态。
“当前,行业整体协调功能也在下降。在行业协调上前紧后松,尽管北方水泥和山水集团一直在发挥引领作用,但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在行业协调上大不如前。”于本良表示。
在于本良看来,2019年泛东北水泥的主要问题不是市场问题,而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业的组织协调出现了倒退,最终导致泛东北多年来形成的行业秩序全面崩溃。
人大代表再发声加快试点工作落地
“今年,人大代表刘丽芬再次提交的《关于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开展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的建议》更加便于执行。”于本良表示,“今年的建议中取消了依法治理产能过剩这条建议,我个人认为,这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于本良进一步解释道,目前所有的水泥产能都是经过政府备案的合法产能,但是按照国家的产能置换政策,熟料产能净增长8亿多吨,也就是说有8亿吨熟料产能存在问题。如果全面严格按照产能置换政策进行核查,各省区可能都存在问题,因此,抵触情绪较大,难以执行。取消依法治理产能过剩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于本良认为,在水泥去产能上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解决去产能的主导责任问题。水泥产能都是政府批准的,都是合法产能,没有政府的主导和政策,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自己承担损失而退出经营。如此,水泥去产能只能是一句空话,水泥企业和行业根本无法操作。事实上,这些年水泥去产能的效果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二是产能整合平台问题。建立产能整合平台是国办发(2016)34文件的要求,只有建立产能整合平台,相关企业才能在平台内部进行产能优化,淘汰过剩产能,共同解决关停企业的损失问题。因此,搭建产能整合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压减过剩产能,是国家供给侧改革特殊期的阶段性配套政策,这与经营者集中完全是两码事,也不具备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条件。反之,如果全部按照经营者集中进行要求,产能整合平台就无法建立,去产能就无法组织。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工信部根据国办发(2016)34号文件与反垄断部门协调,进一步明确产能整合平台的去留问题,进一步明确水泥去产能怎么组织,谁来组织的问题。
三是水泥企业要自觉利用好国家政策。水泥错峰生产是通过人代会议案形成的国家政策,也是目前水泥行业调整供求关系的主要合法途径。但有些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却不能自觉执行,最终不仅影响行业运行,也给自身带来严重损失。
“一个非常好的人大代表建议同样需各方面配套和支持,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作为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我们非常支持开展试点,对相关政策先行先试,做出样板。”于本良激动地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