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历经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迈好第一步走好新征程至关重要。
今年两会您有哪些新的期待?看看来自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党委书记陈丽芬带来的建议是否说到了你的心坎上!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陈丽芬围绕智能制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构筑和提升“澜湄”区域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江苏阳光集团,创建于1986年,不仅是国家重点企业集团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球最大的毛纺生产企业和高档西服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传统龙头企业和标杆。
去年年底,江苏阳光集团的“智能纺织车间”和“服装智能车间”,双双入选2020年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名录,两年时间,斥资2个多亿来打造“智能车间”,发力智能化转型升级,在陈丽芬看来,这不仅是阳光集团的迫切需求,更是众多传统企业的共同心声。
●
发展智能制造,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陈丽芬说:“当前我们整个经济正在转型过程中,特别是数字经济的来临,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抓紧,加速企业的信息化跟工业化两化融合,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当前的纺织装备来说,高端装备其实还是在国外,特别是欧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但我们中国高端装备其实还是跟国外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说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要从装备这一块着手来提升,同时,生产制造企业本身作为一个创新的主体,我们必须要全面的全链条的来进行智能化的一个改造。”
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要从装备这一块着手来提升。
为进一步发展智能制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两会,陈丽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设立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议对传统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智能制造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项目等给予投资补助。同时,建议加大对相关项目在信贷、企业债券、资本市场融资方面的支持力度。通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新业态和智能装备、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支撑体系等措施,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二,制定智能制造推行规划,集聚融合各类创新先进技术资源要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整体提质增效。
建议研究制定“十四五”智能制造推行规划或方案,明确纺织、机械、电子等主要传统行业智能制造改造升级的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紧紧抓住智能制造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工厂等先进技术,融合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系统,瞄准高端方向,加快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引领传统产业产品创新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质量和效率提升,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分行业推广智能制造的典型模式,发布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指南,推广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和装备。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提高企业智能化装备水平。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技术先进性和技术经济性的平衡,解决制造环节中重点难点技术的突破,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深化政府部门与重点骨干传统企业、智能制造企业、科技型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动;支持和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引导和推动企业申报各类专项奖励项目,增强企业智能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发挥政府引导和协会平台作用,推动共享式制造模式,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提升智能制造国际竞争力。
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整合行业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平台作用,加强各类创新制造资源的信息交流,实现共享式制造模式,以联盟模式助推产业生态圈式发展,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电子信息制造商、科研院所等联合互助,组织建立跨行业、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推广和系统集成等功能在内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应用推广全链条发展。
为鼓励纺织及其他行业围绕产业结构高端化、装备技术智能化,全面推动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十四五期间赶上甚至赶超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陈丽芬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扶持民营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成果转化
建议国家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扶持依托优势民营企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平台,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
二、加大政策性引导,鼓励企业聚焦强基础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
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突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无论是产业政策引导,还是企业智能化建设,都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引导,鼓励制造业聚焦强基础,补短板,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自主技术、产品和品牌,进一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三、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专项扶持基金,解决成本制约问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高端装备制造业
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景十分看好的产业,但同时也是是典型的发展初期高投入、发展中期高风险、发展后期高产出的行业。希望由有关职能部门从成本上为企业“减负”,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专项扶持基金,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税收支持体系,从所得税抵扣、进口税收优惠、设备购置补贴等方面激励制造业以高端装备为竞争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以优质过硬的产品及核心的技术,打造高端制造“中国名片”。
●
打造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竞争新优势
去年面对疫情,阳光集团迅速反应,转产防护衣、隔离衣,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疫情抗击。除了阳光集团,随着国内众多企业的转产,我国防疫纺织品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产品产能和产量快速放大,极大带动了出口。如何加快提升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竞争优势,在陈丽芬看来,成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产业用纺织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迫在眉睫。
陈丽芬提出,产业用纺织品在我们中国整体的产能应该是全球是最大的,但是,整个工艺技术以及品牌以及标准,应该说我们国内在这一方面相对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还是比较缺失的。我们还是要掌握主动权,还是要在制定标准,设立一个大数据平台等方面,要去积极作为,加快掌握我们产业用纺织品制定标准的一个话语权,提高我们产业用纺织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要掌握主动权,加快掌握我们产业用纺织品制定标准的一个话语权,提高国际竞争优势。
此次两会,为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陈丽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在行业分类中的地位
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我国纺织工业主要涉及三大类,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是纺织业项下的中类。现行分类体系不能适应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的现状和日益重要的行业地位,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土工建筑用纺织品、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等快速发展的领域缺少明确分类,不利于行业的宏观管理。建议政府部门适时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现有的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提升为大类,与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平行,并增加产业用纺织品制造类下的子分类。
二、成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背景下,标准化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需求日益增加。建议成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现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工作的全面统筹管理和质量监督,通过标准对接形成跨部门协同机制,通过标准引领促进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掌握国际话语权、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成立产业用纺织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装备工艺是工业脊梁和工业经济心脏,其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对于工业体系的优化提升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建议成立产业用纺织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产业用纺织品装备制造和生产工艺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发展瓶颈,显著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前沿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保障产业链安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
构筑和提升“澜湄”区域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结合企业在埃塞俄比亚产业园区推进情况,陈丽芬对产业海外布局的现状、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实际困难、破解难题的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将围绕加快构筑和提升“澜湄”区域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提出建议。
陈丽芬说:“我们发现单一的工厂走出去,其实是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或者困难瓶颈。我的建议是“澜湄”区域,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来建立产业链整体的资源整合的这样一个平台,希望能够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或者是设立专项基金,把整体的一个区域的一些产业,做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规划设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些更多资源,帮助企业能够在海外,能够顺利健康运行发展。”
建议在“澜湄”区域,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建立产业链整体的资源整合平台。
就加快构筑提升“澜湄”区域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陈丽芬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纺织业产能合作纳入“澜湄”产能合作的优先推进领域,做好区域内纺织产业链合作的顶层设计
建议明确将纺织业产能合作列为澜湄产能合作的重点产业和优先产业,由相关部门牵头进行政策顶层设计,在深入研究六国共同又有区别的实际需求基础上,制定澜湄纺织产业合作的路线图和多方参与的行动计划。
二、出台综合政策,支持企业在“澜湄”区域进行以我为主的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建议国家在现有的产能合作基金框架内设立澜湄纺织产业合作基金,对部分纺织企业的澜湄绿地投资项目、纺织工业园项目进行可持续的信贷或股权投资支持;鼓励、引导纺织企业入驻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特别是在广西、云南等有条件的省份建立化纤、纱线、面料等重点产品的产业集聚,与越南、缅甸的服装生产企业(含中国投资企业)形成更为紧密和高效的区域供应链合作。
三、在援外项目中适当增加“澜湄”区域的纺织类项目
建议相关部门增加在老挝、缅甸、柬埔寨的纺织服装类援外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援建特色小型工厂、建立专门纺织印染园区、在中国举办基础类的纺织科技标准培训等。
四、支持行业协会做好“澜湄”纺织产业合作的民间交流和提供相关服务
建议相关部门通过“澜湄合作基金”项目等方式,支持中国纺联发挥该平台作用,做好六国行业组织层面的沟通交流,同时在澜湄纺织产业合作规划、贸易投资信息数据平台建设、承担来华培训以及推进边境、境外投资项目落地等方面,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服务。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