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种碧草,所爱凌风霜。佳人昔已殁,草色尚苍苍。”这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寄麦门冬於符公院》一诗中的前两句。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在慈溪崇寿镇,放眼望去,1400余亩浙麦冬一片翠色,生机勃勃,长势良好。
浙麦冬,又称麦门冬,是一种贵重的常用中药材,为浙江中药特产的“浙八味”之一。清朝末期,宁波药行兴盛,药商云集,争购浙麦冬,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
“麦冬根可以入药,可以泡茶,剩下的枝叶可以作为绿化进行景观种植。”慈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史立权介绍,慈溪产的浙麦冬栽培历史悠久,600年前就有种植的记录。浙麦冬比起其他麦冬,它的身型有所不同,属于短壮饱满型,表面呈现黄亮的色泽,滋粘糯性、味甘气清香,一等上品的浙麦冬又称“寸冬”,更是许多人当作珍品来收藏。2019年6月,“慈溪麦冬”被授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目前慈溪全市浙麦冬种植面积约5000亩,但每年真正作为药材采收的浙麦冬面积在1000亩左右,主要用于中药材和参麦注射液需求。“我们致力保护原种产品,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史立权说
钟建良是当地浙麦冬种植大户,种植面积有200多亩,在浙麦冬生产主体中规模处于领先。“过去种植麦冬以人力为主,很辛苦。现在种植麦冬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播种、育苗、施肥等都实现智能化管理,还用上了物联网和无人机。”钟建良说,中药材要道地,就必须坚持生态种植,进行科学管理,这一点尤为关键。他种植的浙麦冬亩产值为4万余元。
药材市场价格瞬息万变,慈溪麦冬生长期需3年至4年,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受种植成本持续攀升影响,在与四川、湖北等地麦冬竞争中处于劣势,收益持续下降,种植规模日益萎缩,多数转为园林景观用途。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慈溪当地不遗余力推广浙麦冬,从政策扶持、产业提质、销路拓展、宣传推广等入手,推动浙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村联动,加快乡村振兴。崇寿镇党委书记童丹霞介绍,镇里正在傅家路片区健民村打造一个全新的集选种、育种、种植、参观、销售于一体的浙麦冬特色产业园。该项目投资325万元,占地180亩,计划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种植等,选育出产量高、药用成分含量高、性状稳定、抗逆性强的品种加以推广种植,示范带动全市麦冬产业提质升级。项目预计在今年8月完成建设。
手拿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一金字招牌,慈溪当地政府尝试借助多元化渠道,推广浙麦冬,打造地域品牌。该市不断开展科研项目,与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复旦大学、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以期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经过几年探索,慈溪市已经形成了慈溪浙麦冬GAP栽培集成技术,并以该项技术与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等单位一起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
与此同时,市镇两级加快线上推广销售,崇寿镇在微信傅家路宜众商城开展网上销售。去年疫情期间该镇也在抖音上发布小视频,为慈溪麦冬“吆喝”。
(文章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