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宁波、张家港、青岛等地棉纱贸易企业反馈,受上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接连向下突破、国内各主港棉纱库存持续高企以及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的影响,越南、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产地棉纱船货的竞争力增强(FOB、CNF或CIF报价);而港口清关棉纱、保税纱因贸易商挺价气氛比较浓重,OE纱及C40S及以下支数棉纱报价大多弱势企稳,跟随ICE、郑棉大幅降价跑货的现象非常稀少。
从贸易商报价来看,5月15-17日C32中配进口棉纱与国产纱的“倒挂”幅度约500-600元/吨(未考虑到公重、净重结算的差距,实际价差或200-300元/吨甚至持平)。绍兴某轻纺进出口公司表示,内外棉纱报价“倒挂”以及印度、越南、中亚(主要是乌兹别克斯坦)40S及以上高支精梳纱品质指标稳定性不高,因此整体看,沿海地区各轻纺市场进口精梳纱询价、走货比较缓慢,买卖双方情绪都不高。
为什么中国织布厂、面料和服装企业签约采购进口纱船货的热情不高呢?业内归纳如下几点:
一是东南亚新冠疫情加速蔓延,部分国家防控全面升级,纱厂排单、生产、发运、交货期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海运费继续飙涨及集装箱、货舱“一位难求”导致一方面进口纱的成本增长已完全抵消人民币升值的利好;另一方面合同履约期难确定(关键看疫情);三是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纱厂船货需要提前1.5-2个月前下单而且合同保证金收取比例提高(有些品牌、规模纺企要求保证金比例达到30%-50%甚至全款),由于疫情、汇率、纺服出口形势等变数较大,因此国内用纱企业签约远月船货非常谨慎。
(文章来源:中国棉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