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消息,天齐锂业发布公告,根据战略发展需要,该公司全资子公司天齐创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齐创锂”或“甲方”)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卫蓝”或“乙方”)于2022年5月20日签署完成了《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天齐卫蓝固锂新材料(深圳)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邹崴,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研发;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以共同从事预锂化负极材料及回收、金属锂负极及锂基合金(复合)负极材料、预锂化试剂(原材料)及预锂化制造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相关业务。
天齐创锂和北京卫蓝已按照《协议》约定,于近日完成了合资公司的注册登记。
在工商登记申请阶段,甲乙双方各代持员工持股平台7.5%的股权,并分别计入双方各自原有的股份,即在工商登记结构中,天齐创锂持股58.5%,北京卫蓝持股41.5%,但合资公司的实际股权结构仍以原《协议》为准。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批电动汽车正式投放市场,同年与电池回收相关的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200家;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业内认为动力电池即将迎来真正的退役潮,2021年与电池回收相关的企业注册量直接飙升至2.4万家。
受益于行业广阔的前景,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这个赛道。今年5月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宣布布局动力电池回收;6月底赣锋锂业与蜂巢能源达成合作,双方将在锂资源布局、电池回收等方面展开合作。车企方面,5月宝马集团宣布与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实现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将分解后的原材料用于生产全新动力电池。时至7月,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格林美先后与山河智能、瑞浦兰钧达成合作,布局动力电池回收。
尽管赛道火热,但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面临不少问题。截至目前,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企业累计仅有45家,仍有大部分退役电池流向“黑市”。目前来讲,具备资质的锂电池回收企业真正能够回收上来的废旧电池量,是整个市场的10%到20%。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联盟初步预测,未来五年动力电池平均每年有20-30GWH/16万吨退役,预计到2026年累计退役量超过142.2GWH/92.6万吨。广发证券分析认为,动力电池市场空间迅速放量,2030年锂电池回收规模在中性预测下可达1089亿元。
天齐锂业近期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报显示,归母净利润预计为96亿元至116亿元,同比增长11089.14%~13420.21%,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为84.6亿元至103.8亿元,同比增长43625.90%~53549.51%。
而应对原材料涨价的方式,除了自己挖矿之外,电池回收也是很好的途径。以电池回收领域龙头企业格林美为例,其在互动平台上称,“我们公司动力电池回收的碳酸锂相比于采购原矿是有优势的,目前我们公司废料成本比原矿成本低10%以上,业内锂的回收率在85%-90%,但我们公司已经可以做到90%以上。所以(动力电池原材料)回收在经济上是可持续的”。
主管部门对电池回收也是有明确支持态度的,工信部副部长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制定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强央地工作联动,形成协调监管机制,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支持智能拆解、材料再生等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快培育一批梯次利用和回收再生的相关企业。
按照动力电池5-8年使用年限估算,我国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配备的动力电池已进入退役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约25GWh),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国家能源署则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将达到1648亿元。可以看出,动力电池回收正逐渐成为新的风口产业。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