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加工是指对中药材原材料进行技术性系统处理,按照加工目的和加工流程的不同,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中药材炮制加工和中药材深加工三个部分。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是中药材加工的第一阶段,是影响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关键环节,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地初加工能有效保证药材质量、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运输,有利于中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药用功效发挥,在中药材产业链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历史悠久,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乱象。一是加工粗放、工艺落后。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主体多是一些小加工厂、农户,加工规模小,设备单一,技术水平低。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人员,中药材初加工工艺传递和指导不到位,初加工后的产品与规范的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相比差距大。二是环境较差、隐患较大。从事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小加工厂、农户大多选择在小作坊、自家院落加工,加工设备、加工场地卫生条件不达标,加工后的中药材质量存在安全隐患。三是界定模糊、缺少标准。《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来源”内容中表述有“趁鲜××”的中药材品种仅有69种,但实际操作中实施初加工的品种更多。同时,因缺乏相应的初加工标准,致使加工中往往遵循传统方法,加工不够规范。
亳州市是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是神医华佗的故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20年,该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1.3万亩,其中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38.2万亩,在中药材初加工领域也面临着以上三个问题。2019年以来,该市基于规范中药材初加工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目的,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探索制定了《亳州市2019年中药材初加工推进工作实施方案》《亳州市2020年中药材初加工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实施中药材初加工规范化试点工作,重点推进中药材脱皮定点加工、脱须烘干和中药材初加工园区建设,布局设置中药材初加工定点乡镇6个,引导新增具备中药材初加工能力中药饮片加工企业9家,建设中药材初加工产业园1个,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初加工产业园为核心,中心城区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为重点,以中药材种植集中区域乡镇为辅助”的中药材初加工产业链条,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保证药材质量。
2021年1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第十八条提出“制定中药材采收、产地初加工、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培育一批符合中药材现代化物流体系标准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为各地推进中药材初加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政策“风向标”。
为此建议:
一是支持亳州市等有条件的地区,围绕用量大、家种多的品种,分步分品种探索制定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规范,明确产地初加工企业的准入条件、场地要求、程序规范、人员配备、管理办法等,逐步积累经验做法,让加工主体有标准可循。
二是支持亳州市开展道地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初加工试点,探索推进加工工艺创新,制定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标准规范,积极推进产地加工与饮片加工一体化,形成有效经验与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文章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