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下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北京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好市级中医医学中心,同时,建立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库,会同北京冬奥组委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医体验服务。
国家层面对中医药的发展日益重视。从中央到地方,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立法不断推进,实施中医药重大工程、加大中医药方面投资等方面举措成为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多地中医药发展迎来“加强版”规划,中医药企业创新研发也不断深入,中医药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新阶段。
“加强版”规划纷纷出台
日前,北京市《实施方案》指出,通过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改善中医药服务模式、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加强中医药传承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完善中医药发展保障措施等七个方面,34条具体举措,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国家级、市级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加强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扩大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服务规模,支持儿童用中成药研发。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药战略储备目录,加强中药战略储备。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机制,组织制定实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肺系病等慢性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和肢体伤残等创伤疾病的中医药康复方案。
同时,《实施方案》明确,推动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完善中医药创新保障机制,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中医药典籍分类分级传承制度,强化中药材资源管理,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加快中药新药研发,构建中药全过程追溯体系;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
在此之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中医药条例》指出,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开展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完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
《条例》提出,推动建立长三角中医药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区域中医药合作,搭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平台,推进中医药服务、教育、科研、产业等共建发展。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合作,支持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中医医疗服务。
近日通过的《甘肃省中医药条例》指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中医药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统筹行业规划,打造陇药名优品牌,协同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中药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中药产业集群,培育中药龙头企业,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甘肃明确,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提升中药材仓储能力,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完善中药材现代商贸相关的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配套服务。
各地重大项目清单基本成型
记者了解到,多地正在加紧推动中医药重大项目落地。北京将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好市级中医医学中心。建立市属中医医疗机构与儿童医院协同机制,推动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鼓励综合医院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建设10至15个中西医结合重大疑难疾病临床防治基地。
此外,北京将推动中医药参与“三城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推动创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启动中医药文化“钥匙”工程。统筹各级各类社科研究机构等建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阐释中医药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以及与其他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联系。
同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中医药技术和方案与援外项目有机融合发展,建立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库,搭建中医药健康养生国际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新时代神农尝百草”工程。鼓励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机构开拓国际市场。会同北京冬奥组委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医体验服务。
广东省中医药重大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表示,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推进岭南中医药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升级建设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河北将支持省中医院申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加快建设中医药类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支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西医并重的国家医学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各类区域中心,产业园项目外,中医药创新也是各地布局的重点。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农工党中央的相关提案就指出,应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国家队新型体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职能,持续改善中医药科研条件,强化需求导向,将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优化和整合中医药科研力量配置与共享。同时,针对中药创新升级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装备缺失问题,以关键共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为主攻方向,突破一批中药关键核心技术装备。
对此,上海市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设立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支持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中药以及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的中药新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开展中医医疗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研发。
北京市也将梳理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建立以产业目标为导向的科学问题库。发布中医药科技规划,中医药创新研究项目按科研项目管理方式给予支持。同时,增加创新中药和先进中医医疗器械研究开发投入和临床资源支持,完成3至5个基于医疗机构制剂的中药新药申报。
中医药资金支持力度加大
近期,国家中医药局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翻一番。
事实上,除了中央投入将大幅加大外,地方也从各方面加大了对中医药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山西省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在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医保方面,山东省《关于加强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聚焦发挥医保的战略购买作用、杠杆调节作用、政策引导作用和基础保障作用。
据悉,山东省将推广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收付费,推进普通门诊和慢性病按人头付费。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扩大中医特色优势项目等新技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同时,提高中医药治疗报销比例,参保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使用中医药治疗,合规医疗费用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85%。
广东省将推动医保政策向中医药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类医院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等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将符合条件的针灸、骨科康复、治疗性推拿等中医诊疗项目和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类医院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适当降低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引导群众优先选择到基层就诊和使用中医药服务。
北京市将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对部分慢性病病种实行按人头付费。对部分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探索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积极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制剂品种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
此外,其他资金运用方面,北京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中医药健康产业,引导商业保险机构、社会基金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力度。并且,鼓励各级政府依法合规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支持信用服务机构提升中医药行业信用信息归集和加工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
近日,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与广东省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发起设立广东中医药大健康基金,基金总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旨在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首支由国资发起的中医药基金。据悉,基金将主要投向中医药产业链、中医服务等产业提质升级关键领域,协助中医药在医疗体系中的角色提升,并适当向医疗大健康领域拓展。广东省为基金主要投资区域。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